第一篇: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的祖国。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神话从此令人信服。剧情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篇,描写了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条战线上的殊死较量。其中重点对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以及建国民主协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史诗再现式演绎,以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全过程。从一个阶段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党从生死攸关到发展壮大,再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永远是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的根本宗旨。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共产党会打败国民党?为什么国民党的“飞机大炮”会打不过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想想从1946到1949,才不过四年的时间,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竟来了个如此大的逆转,这是为什么?我想关键还是在于人。影片再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风采和魅力,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撤离居住了10年的延安。临行前,毛泽东坚定而自信地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多么伟大的胸怀和气魄!举淮海战役为例,淮海战役表面上看是解放军的60万战胜了国民党军的80万,但据史料称,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 万人。他们不止是运输队,还是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因此国民党的80万军队所对抗的岂止是共产党的60万大军?剧中充分表现出了解放战争绝不仅仅是两个军事集团的较量,也绝不是两个党派的较量,是中国两种命运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
民主政治真正是领导人民与团结人民克敌制胜的常青树。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由此不得不想起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啊,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不顾百姓的生活从党内到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与百姓的贫苦生活格格不入。特别是四大家族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得他们和一贫如洗的百姓的矛盾越发的激化。还有就是国民党的经济政治政策存在着严重的错误,特别是在政治上老是想着独党专政,完全不顾及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和劳苦大众的利益。也正是这些使得国民党最终走向了失败。反观我们共产党,一切从百姓出发,处处为他们考虑,自然赢得了民心。另一方面,我们党和国民党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国民党搞孤立,我们却团结各民主党派,进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影片中有许多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为了祖国崛起,置个人安危不顾,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乘着观看《建国大业》的兴奋,又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庆,多么匹配完满。如果电影《建国大业》教育我们祖国的诞生好比初生的娃娃来之不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人一定勿忘历史,继承先烈奋勇前进。那么,建国六十周年的伟业,一个个方队,一辆辆烂车,好比向世人昭示祖国的健康成长,祖国的繁荣富强,正在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事业,发扬光荣传统,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曾经的民不聊生,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都已成了过去。如今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龙腾虎跃!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才使得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 ……此处隐藏6629个字……。但本朝的鬼在电影里现了身,真是分外惊悚。60年前的人并不怕鬼,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反对内战,呼吁民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
看见闻一多的慷慨激昂和理想主义,看见民主党派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看见毛和周的谦恭下士和理想主义,看见毛泽东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至此,你看见了这个国家的基础,看见了它的合法性来源,看见了它从血污中携带理想的诞生过程,看见这个婴儿的天真笑容,《建国大业》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能更好。记忆和遗忘的搏斗,不能停止。
蒋公恐惧渡江日,润之谦恭下士时。
建国大业谁犹记,脑海不存关键词。
青年蒋经国。
蒋经国的出场颇有质感,在窗户后面冷冷的看着这些国民党大员小丑们,镜头的冷感超梁朝伟,这些老贼使得党国和父亲的江山风雨飘摇,他要去做最后的抗争.接着请缨去上海打老虎,后面是和杜月笙和孔少爷的面对面的"战争"(绝对飙戏啊),最后含泪接收了父亲让他放手的命令.他已经接近抽泣了但又忍住(那个表情演的颇为复杂):“党、国 ,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他稽查工作的失败也就标志着国民党系统完全的溃败.一个热血青年不得不面对现实,臣服在父亲的威严之下,接受败守台湾的命运.
青年蒋经国的这些题材,在海峡两岸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在所谓统战方面,也应该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小蒋是马英九的偶像嘛。蒋经国没有被我党否定,初期甚至还是共产党员.这样一个人物命运的变迁太有史诗韵味了,从苏联到抗日再到
内战到台湾,结尾就结在他在金门视察前线,遥望大陆,回味无穷.一部近代大历史画卷在这个传记片中被展现和衔接,沧桑之一幕幕将表现出我中宣部需要的历史之必然。
演员毋庸置疑只能是陈坤,以为本片是凑热闹的片子,明星都是赶场子不应该很认真,但陈坤却刻画的太出乎想象了,不敢说蒋经国本来就是这样,至少观众认为可以是这个样子,严峻的侧面,冷毅的嘴角,笔直的(军人)身材,完美的台词功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影的美学享受,陈坤表现出了厚重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为父为国之忧心之惆怅,想大干一场却天不助我.其尽职沉稳却内含杀气的气质不亚于教父里的小mike.中国大陆居然有男演员开始有魅力了。
之前看过<画皮>,现在看到他能把历史人物演成这样,实在觉得他有急速向影帝级别的巨星和"电影艺术家"水平迈进的趋势.随着年纪增大,他成为中国头牌男巨星是很可能的,特别是他有西方化立体的脸部轮廓,对于刻画人物非常有帮助,其未来成就号召力超过刘德华梁朝伟等等也不一定啊。中国演员里能把一个近代人物演的这么深邃这么复杂并可以细细品位的实在太难得了太可以经典了,比较黎明(好 范文网:WwW.)的梅兰芳,陈坤好出不止10倍啊..他自己在接受三联的采访是也说,自己是下了功夫,阅读了大量的传记作品,仔细的体会时代和蒋的内心世界,才达到了这个效果.
最会议。
得会议者得天下。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蓝营的张国立就邀请红营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蓝营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
了,他们采取举手制,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喜欢谈心散步,而不是开会。儿子陈坤也是这样,爱搞私访,开家庭小会。当然蓝营不爱开会,和他们的老婆比较辣有关系,下班必须回家慰妻。电影中有一幕,张国立的老婆去美使馆,门口的黑人士兵惊叹,她真辣!红营就大不相同了,绝大多数是单身汉,唐国强也是光棍,反正没见他爱人出镜。没有辣老婆,自然毫无牵绊,可以通宵达旦地开会。他们形式也搞得非常活泼,会前有人专门抓拍,会后一定合影留念。有时候开完会还会唱k,几个大男人喝完酒,抱在一起大唱《国际歌》,场面十分感人。和张国立相比,唐国强的性格真是太开朗了,完全是开会型的,谈笑风声,嘻嘻哈哈。他真是开会迷啊。有一次开会,蜡烛不够,他就吹灭了,说开黑会也要开。还有一次,他开会太晚,第二天醒不来,敌人的战机来轰炸,他穿着睡衣就被担架抬走了,可是自己的炊事员,因为他没吃早餐,就留在厨房不肯走,被敌军炸死了。唐国强非常悲伤,想到那次会议被敌人利用,害死了厨子,就更加坚定了“枪杆子里出会议”的信念。
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把“会议”这个主题拍得如此深入。如果不是由一个擅长开会的人掌镜,恐怕根本就拍不出这么多神髓。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比韩三平更胜任此片导演——在官场里,他最艺术;在艺术里,他最会议。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相对而言,港台明星逊色一些,演技有待提高,也许与他们平时缺少会议训练有关。但我们内地演员非常出色,每一次大会小会上需要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他们全都演出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表扬了。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最精华的表演都是在不收片酬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金钱并非动力,而是对艺术的腐蚀。所以,我建议以后拍戏最好不要给他们发片酬,如果有意见,就让他们开会。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可能一些地方说的有些不妥,仅代表个人立场。
文档为doc格式